德国乡镇体系模式对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参考

搜狐焦点(沈阳) 2017-11-12 14:18:2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我们参考德国城镇的发展模式,尝试寻找出规律性思路与措施,为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阅读提示:

我们参考德国城镇的发展模式,尝试寻找出规律性思路与措施,为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的特色小镇发展初期,在规划设计前瞻性、民众参与程度、市场机制运作、法律政策、基础设施、生态理念、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公共服务完善等方面与发达的欧洲小城镇建设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研究国外发展成熟的特色小镇模板,引导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道路。我们参考德国城镇的发展模式,尝试寻找出规律性思路与措施,为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1. 德国乡村更新的发展历程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共16个联邦州,8000万人口,属欧洲人口较稠密国家。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4个,50万人口以上的也不超过10个。德国共有13500个小城镇,其中75%的小城镇人口少于5000人,超过10万人的小城镇只有89个。 图1展示了德国乡镇建设几十年来的发展轨迹及相关重大政策。

图1- 德国乡镇发展轨迹

2. 德国乡村更新发展的战略优势

(一)独特的城乡等值化理念

如何改变农村现状,缩小城乡差距?巴伐利亚州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试验。巴伐利亚州率先提出城乡等值化理念,倡导居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居住,都应当享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交通条件、就业机会等。

同时城乡等值并不意味着乡村发展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等值,在正确认识城市与乡村差异性的基础上,乡村更新不同于城市建设,需求一种生活、生产、生态统一的模式。巴伐利亚试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引起德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后,德国农村普遍采用了巴伐利亚发展模式。

图2- 德国巴伐利亚的七彩小镇班贝格

(二)完善的乡村规划法律体系

德国区域发展和城市、乡村规划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科学严密,层层递进,既有上层指导总纲,又有地方特色详规。

图3- 完善的乡村规划法律体系

(三)有效的平行管理制度

德国有效的平行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规划体制和行政体制两大方面。规划体制方面:乡村地区的建设问题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不受城市地区建设的管制,乡村地区的建设规划有着与城市平行的建设管理系统。在行政体制方面:其乡村政府与城市政府之间是平行关系而非上下级的垂直关系,行使职权相互独立。

图4- 德国乡镇建设有效的平行管理制度

(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建筑和环境保护

德国重视城市和乡村的道路设施建设,将村落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整个乡村地区相连接,逐步建设区村庄内部的供水、排水、供暖、雨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充裕的财政支持、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世界先进的高新技术为德国的村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正因为如此,大城市没有过度增长,小城镇发展得很快,即使是小村镇也具备了大城市的大多数设施,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

建筑设计上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筑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单体建筑富有个性,整体景观也十分协调优美。同时注重保护古建筑,具有200年历史以上的建筑均须列入保护之列,并拨出专款用于支持古建筑、街道的维修、保护工作。

德国是环境保护排名前列大国,全国森林覆盖率达33%。在村镇建设过程中,环境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始终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重点,特别不会为开发建设某个项目而破坏环境。

3. 产业发展均衡

但德国小城镇最令人艳羡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可能孕育着在全球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德国35万个各类企业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企业分布在乡镇,加上大量中小工商企业和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超过90%的城镇化率。以德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为例,大众、奥迪、欧宝的总部分别在世人不熟悉的沃尔夫斯堡、因戈尔施塔特和吕塞尔斯海姆,人口分别是12万、13万、6.3万。德国排名前100的大企业中,只有3个将总部放在首都柏林。

德国的产业中心分布在东南西北各地,每一个小城镇都是一个产业中心,各有特色支柱经济;小城镇留住了竞争力强的企业,也就具备了留住年轻人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了70%人口的就业。德国依靠工业强镇,走出了一条小城镇的胜利之路!

德国之所以能形成小镇大产,其背后的产业城镇集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城镇受限于城市规模和环境容量,产业门类很难做到大而全,而更容易在细分领域做到专和精。德国工业小城镇从来不做孤胆英雄,而是选择一镇主攻一业、多镇抱团发展,形成区域大产业链的生态圈。

这种工业城镇集群不仅适合传统工业,在新兴产业领域也同样适用。巴伐利亚州在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卫星导航、信息与通讯技术、环保和医疗技术等领域,都纷纷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达成了50多个区域内的合作项目,用十年时间,把一个传统工业州变身高科技州。不只是巴伐利亚州具有这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在德国联邦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很多由产业城镇聚集区为载体的先进技术产业集群。

(本段参考华高莱斯评论)

4. 德国小城镇建设经验与启示

综合来看:德国农村地区的更新发展与规划实施秩序和实施方法紧密相连,政府大力支持,建立了城乡等值理念和完善的法规体系;乡镇规划权威、超前、务实、且鼓励公民参与;重视基础设施完善、调整产业结构、保护传统风貌、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突出小镇特色。

中国已拥有数量多达近2万个小城镇,但总体质量不高。要从各地实际条件和资源出发,选择发展适宜的产业,作为建设小城镇的支撑实力。在此过程中,促使小城镇建设走产业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省、适宜人居道路,促进农民市民化的途径。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围绕小城镇产业的发展,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育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

虽然中国与德国的国情、城镇建设基础、环境等存在很大不同,但德国的这种先进的乡镇更新建设秩序、法律法规和理念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突出民众的建设意见,引导民众积极参与这一点需要当前规划决策者考虑。

来源:亿翰产城研究中心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