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西“全面起势” “蝶变”迎接新“燃点”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5月21日,铁西区面向国内外发布沈阳铁西城市更新工业博物馆片区规划及工业博物馆提升改造情况,以城市复兴计划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5月24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复兴理论的构建者与先行者”,沈阳市核心发展板块总建筑师、铁西老城区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计划编制团队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战略科学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他围绕铁西老城区——工业博物馆片区规划和工业博物馆提升改造情况,以及中国工业博物馆片区未来的发展前景等进行了介绍。
专家领衔
“老”与“新”
在新时代碰撞中升华
2021年11月,住建部公布了全国21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名单,东北地区仅有沈阳一座城市。沈阳市制定了《沈阳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城市更新促成城市复兴”。围绕沈阳发布的35个核心发展板块,铁西区全面启动了工业博物馆历史文化片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中关村科创基地、国际文化商务交流中心和兴华南街商业区“五大核心板块”的城市更新。
工业是铁西的根,工业文化是铁西的魂。对铁西老城区——工业博物馆片区规划及工业博物馆提升改造,既是对“根”的尊重,也是对“魂”的坚守,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擘画。为让老城跟上时代的脉搏,焕发新活力,让“老”与“新”在新时代再次碰撞升华,2021年起,铁西区特邀建筑师吴晨操刀铁西老城区城市更新行动。吴晨带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协同沈阳市规划院,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编制了铁西老城区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计划。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以城市复兴计划为愿景,推动铁西老城区这一世界知名的老工业基地转型蝶变。
未来可期
三个维度
看铁西老城区未来发展前景
作为主持北京首钢园区城市复兴计划和沈阳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的城市规划专家及战略科学家,站在全国或全世界的角度,吴晨从3个维度分析了铁西老城区、工业博物馆片区厚重的积淀,以及可期的未来发展前景。
吴晨说,从中国工业发展史维度看,辽宁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沈阳铁西被赞为新中国工业摇篮,“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有3项落户铁西。铁西区不仅在工业上创造了数百个“共和国排名前列”,还涌现出百余位全国劳动模范,是诞生全国劳动模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得天独厚的积淀,为铁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从东北振兴和沈阳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维度看,5月14日沈阳市通过的《沈阳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以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复兴”,聚焦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区域文化创意中心。铁西老城区在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阶段,必将迎来“新机遇、新燃点”。
另外,从工业博物馆历史资源与未来发展定位维度看,首先,铁西老工业区的空间布局被形象地描述为“南宅北厂”,工业博物馆板块保留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工业文化风貌,是铁西区较大的IP资源。其次,工业博物馆自身就是铁西老城区的文化引擎,伴随工业博物馆的提升改造工作,能更好地讲好东北振兴故事。第三,工业博物馆板块将引入的新功能新业态与历史文化、历史建筑融合。以工业博物馆板块为旗舰项目引领,必将推动铁西老城区从工业文明时代装备制造的“优秀生”蝶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少有
打造国家
先进制造业人才高地
沈阳铁西城市更新工业博物馆片区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人才高地。对此,吴晨解释说,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沈阳在先进制造业人才高地建设方面有深厚基础。
东北要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工业博物馆片区承载着铁西争创高质量发展“模范生”的重要使命。方案以工业遗存的场所特征为出发点获得新旧建筑间的平衡,围绕“人的需求”“产业的需求”“城市的需求”为核心问题引导建筑功能和公共空间的更新。通过空间织补,重塑沈阳少有的工业场景式创新创意空间。重点发展与文化展示消费、智能制造、人才创新、工业产品设计、数字经济等相关功能业态。
工业博物馆片区西区含工业博物馆、奉天工场等主要节点,以工业文化为主题,提升城市活力,工业博物馆将改造提升为工业场景式的博物中心,同时建设沉浸剧院,筹划工业传承主题演出。在剧院中,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铁西人和沈阳人的自强不息,身临其境地感动于大国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中区以人才创新为主题,发电站将重塑成为未来生活、工作和观光理想场所。东区以国际人才社区为主题,建设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社区,顺应全球科技创新回归都市的发展趋势,打造潮生活、社区化、低成本、智慧化的未来城市生活场景。建设24小时全时社区——营造属于年轻人的夜晚。配套家庭学习中心,引入知名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子女教育。
“双星闪耀”
与首钢共谱
国有大型工业厂区华美转型篇章
工业博物馆核心发展板块的复兴愿景提出在京沈合作的框架下,与首钢共同谱写国有大型工业厂区转型的华美篇章,形成京沈地区“双星闪耀”格局。
工业博物馆片区与首钢园区位相似,首钢园是京西长安街延长线的门户性节点。铁西则是沈阳中心城区的西门户,是连接沈阳方城和高端产业开发区的中心节点。
从历史维度看,首钢老厂区建于191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钢快速发展,1994年钢产量位居全国排名前列,在2010年底停产以前,一直是北京工业的代名词,现在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铁西区从1905年排名前列使用现代化机器企业诞生开始,依托南满铁路初步形成“南宅北厂”城市发展格局,在1945年有工业企业416家,奠定了共和国工业发展基础,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集中了沈阳75%的大中型企业和66%的工业产值,是沈阳乃至共和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骄傲。
词,现在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铁西区从1905年排名前列使用现代化机器企业诞生开始,依托南满铁路初步形成“南宅北厂”城市发展格局,在1945年有工业企业416家,奠定了共和国工业发展基础,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集中了沈阳75%的大中型企业和66%的工业产值,是沈阳乃至共和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骄傲。
从功能转型维度看,首钢园区通过十余年的改造更新,已经从老工业基地变身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区,围绕“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等融合发展,实现了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沈阳工业博物馆片区以工业博物馆为核心,活化周边众多工业遗存,利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文化IP,围绕“工业+”“文化+”,营造与城市发展、市民生活高度结合的多层次文化空间集群,成为最完整展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文化承载地。突出近现代工业遗存文化、红色基因、劳动模范精神,将工业遗存再利用与历史文化传承建设结合,延续历史文脉和工业文脉,挖掘文化内涵,重塑城市文化活力。加速引进培育智能制造产业IP,融入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联盟交流体系。构建多国合作新格局,全面打造沈阳东北亚国际科技合作中心重要节点。
国际范儿
营造“类海外”
环境氛围引人引智
打造面向国际化、面向未来、面向年轻人的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示范区、国家先进制造业人才高地、高级的工业文化展示区;兴华南街商圈以打造国际化的场景体验式消费枢纽为目标;2025年,对接十四五规划,基本建成国际化示范窗口……工业博物馆片区规划多次提到国际化,未来这个片区充满国际范儿。
比如规划围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为核心问题引导产业功能和公共空间的更新。一是通过营造“类海外”环境,以形成有海外氛围、有多元文化、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服务保障的特色区域。国际人才社区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良好的承载平台,提供职住一体的生活配套,确保国际人才及国际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通过场景营城的方法打造人才聚集区及国际人才社区的“泛生态圈”,以核心工作区(创新、科技、金融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满足人才工作、生活需求的环绕式生态系统。国际人才社区的场景构建围绕人才全生活链需求,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构建宜居社区、邻里交往、教育文化、医疗健康、创新事业、交通网络、生态低碳、服务配套和管理治理等九大场景。多场景的构建提供多种交往空间,包容多元文化,增加人才的归属感。三是培育国际化的创新集聚产业。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综合性创业平台,吸引各类海外高端人才来铁西区创新创业。四是提供国际化的生活性服务产业。围绕“消费+”,引爆带动地区的消费活力和人气活力,提升区域的亮度和活跃度。鼓励商圈聚集多种形态的生活服务业,提供个性化、便利化、品质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塑造工业文化主题的国际人才创新片区。
记者手记
铁西老城曾定格了无数老沈阳人成长岁月中最淳朴安静的年华。这片区域永远有无可替代的归属感。记者注意到,此次沈阳铁西老城的改造,有深度有宽度,内容丰富,非常注重提升宜居环境。真正做到“修旧如旧”、“面子”美观、“里子”宜居。老城的老与新,在新时代再次碰撞升华,必将焕发新活力,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资讯来源沈阳网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王彩丽
主任摄影记者常晟罡摄影记者王江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