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政策还没出 中国房价就不会下跌

温热的杀手 2016-08-18 15:04:5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我一直看跌房价,始终提醒大家这是高房价最后的日子,大约还有3-5年的时间,而且中国的房价暴跌跟其他国家可能不一样,死法会比较难看,但现在还没到死的时候,因为还有两个政策没有出!

原文作者:齐俊杰(qijunjie1224)

我一直看跌房价,始终提醒大家这是高房价最后的日子,大约还有3-5年的时间,而且中国的房价暴跌跟其他国家可能不一样,死法会比较难看,一旦逆转可能会出现流动性枯竭。也就是说会瞬间没人买了。那么你的房子也就将彻底砸在手里,再也不能变成钱。就好比玩古玩收藏,好像自己花费一生积蓄买了个元青花价值连城,做了20年的亿万富翁梦,突然有一天给大师鉴定,被告知压根就不是什么元青花,就是北京二锅头的酒瓶子。一夜之间就回到了解放前。

现如今自打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提法出台之后,看跌房价的人开始逐渐的多了。但大家普遍都是太乐观,什么房价拐点来临,房价要跌了,房子完蛋了,等等标题不绝于耳,这就跟当年抗战一样,要么速胜论要么亡国论,就不能客观点论一下持久战?

二线城市一调控,房价拐点就来了?这不是笑话吗?调控都调了多少轮,房价降过吗?之前的文章跟大家也说了,所谓限购限贷的政策无非就是把需求前置,制造一种紧张感。跟小米的饥饿营销是一个道理,只会让成交量暴跌。这是什么?在炒家大量入场后,迅速限购,压制需求,不让炒家撤离。确保房价在平稳的基础上过度,直到下一个爆发周期。不得不说我们玩的很好,之前的8年里,这招屡试不爽。买完就闭市,攒着需求,过几年放一波进来。一层一层的推高房价。所以要这么调控,跟之前没什么两样,必然是一个价稳量跌的局面。

要想真的调控房价,其实不用学新加坡不用学日本,谁都不用学,看看国内一些城市就知道了,很多地方这套戏法玩的不好,所以给变漏了。比如广州和无锡,房价这两年已经搞不上去了,就是经济压力比较大,所以政府卖地有点着急,为了保持总收入不变,政绩不要太难看,一下土地就给冒了。所以房价就立马不怎么涨了,再看看长沙,怎么也是个省会城市吧,但跟武汉差一半,至于重庆成都就不说了,地票制度让土地可劲供给,所以炒房团都绕着那边走,重庆也是直辖市只是北京上海价格五分之一,比天津低了三分之二,再说北京,大北京面积比上海大2倍还多,人口只有上海的8成,为什么北京房价跟上海一样?还不是因为这两年北京的住宅供给每年只有1600多万平方米,鄂尔多斯200万人的城市,每年还给1000万平米土地呢,北京保留了农村大量的土地,本打算以后发财的,没想到农民偷着给改成了房子,以三分之一的价格卖给了城里人,叫做小产权,这下政府不敢了,抢我的钱还能忍?在清理小产权房上,北京表现的最坚决,2013年下半年,北京累计清理了近400万平米的小产权房。至于说什么保护耕地,纯属扯淡,北京上海要什么耕地?更何况可以跟重庆学,复耕一亩地,就可以交易一亩住宅面积。耕地不会减少,土地利用率还高了。所以好主意有的是,就是不想这么干,因为土地就是较好的摇钱树,谁也不想砍掉它。

所以很明显,限贷限购就是做给老百姓看的,土地供给就是高房价的命门,要么增加土地供给,要么减少人口流入,现在迫于上面的压力后者已经开始,每年大城市核心区要减少30万人,所以对土地供给就更加谨慎。

那是不是房价不会降?显然不是,因为除了增量还有存量,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即使不给太多土地了,房子也完全够住了,甚至远远富裕了。只是这层窗户纸还没捅破,大家不知道现在建了多少房子而已。巴菲特说了只有潮水褪去才知道谁没穿裤衩,现在就是等人口减少了,才知道有多少空房出来。再加上势在必行的房产税,必然让存量房产生大量成本,一旦存量房大批抛售到市场上,土地供给就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不管你想不想,人口减少、存量增加、其他城市竞争力增强、房产持有成本增加,这些事情每时每刻或者将来都要发生,只是从质变到量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对于有房的人来说,悲催的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质变了。所以如果你现在不跑掉,以后也一定跑不掉。都说房地产是一个M2的蓄水池,这一点都没错,那么你想想这个蓄水池继续了上百万亿的M2,可能会让这些水冲出来吗?那样物价还不得涨10倍,必然是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痛,所以既然是蓄水池,跟房子一块蒸发掉,经济也就平衡了。因为本质上经济运行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钱,全都是资产泡沫而已。

待定

售罄 普通住宅 多层 高层 公园地产

和平长白岛三好桥东900米(南堤西路和仙岛路交汇处) 查看地图

2016年09月25日 70年

二居 三居 四居 |78-156 m² 全部户型

400-156-0036 转 197095
微信扫码拨打
微信扫码,快速拨打
我要看房:近期看房活动,楼盘优惠信息通知我 已有28人报名
立即报名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